思政馆,作为传播主流价值、塑造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,其育人功能不言而喻。然而,部分思政馆却面临着“沉睡”的尴尬:展陈形式单一、互动体验缺乏、内容更新滞后,导致参观者“走马观花”,难以真正入脑入心。如何唤醒这些“沉睡”的思政馆,让静态的空间焕发动态的育人活力?以下三大设计妙招,或能提供有益启示。
一、内容为王,打造“故事化”叙事空间,让思政教育“活”起来
思政馆的核心是“思想”,但思想的传递不能仅靠冰冷的条文和抽象的概念。要激活育人功能,首先要在内容设计上摒弃“说教式”陈列,转向“故事化”叙事。
挖掘鲜活素材,讲好“身边故事”:将宏大的理论叙事与微观的个人故事相结合。无论是革命先辈的家书、时代楷模的事迹,还是身边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,这些有温度、有情感的故事远比空洞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,引发共鸣。
构建主题脉络,串联“历史逻辑”:围绕特定主题,如“红色基因代代传”、“新时代的奋斗者”等,精心设计展陈线索,将零散的史料、事件、人物有机串联,形成清晰的历史逻辑和价值导向,引导参观者在“听故事”中理解历史,在“悟道理”中认同价值。
注重内容更新,紧跟“时代步伐”:思政教育并非一成不变。思政馆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,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、国家发展的重大成就、社会涌现的先进典型纳入展陈,让内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,保持吸引力和说服力。
二、科技赋能,构建“沉浸式”体验场景,让思政教育“酷”起来
在数字化、智能化浪潮下,传统的图文展板已难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。引入现代科技手段,打造“沉浸式”、“互动式”体验场景,是唤醒思政馆的关键。
运用VR/AR技术,实现“穿越时空”:通过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技术,让参观者“身临其境”地体验历史场景,如“重走长征路”、“参与开国大典”等,变“旁观者”为“参与者”,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解和感悟。
引入多媒体互动,增强“参与感”:设置互动触摸屏、体感游戏、数字沙盘、全息投影等设备,让参观者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知识、检验学习成果。例如,通过知识问答竞赛、虚拟投票等方式,激发学习热情。
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台,拓展“育人边界”:建设线上思政馆,利用短视频、直播、H5等形式,将线下内容延伸至线上,实现“随时随地学”。同时,线上平台也可以作为线下参观的预习和复习阵地,形成育人闭环。
三、以人为本,营造“互动式”学习社群,让思政教育“暖”起来
思政馆不仅是展示空间,更应是交流思想、碰撞火花、凝聚共识的学习社群。营造“以人为本”的互动氛围,能让思政教育更具温度和深度。
设计灵活多变的交流空间:在展馆内设置讨论区、分享角、小型沙龙区等,鼓励参观者驻足交流、分享感悟。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研讨、读书分享会、榜样面对面等活动,让思政馆成为思想交流的“会客厅”。
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:结合展陈内容,设计角色扮演、情景模拟、主题创作(如绘画、征文、微视频)等实践活动,引导参观者在“做中学”、“学中思”,将内化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实际行动。
强化引导与服务,提升“人文关怀”:配备专业的讲解员和辅导员,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,更是思想的引导者。通过生动的讲解、耐心的解答,与参观者建立情感连接。同时,优化参观动线、完善服务设施,营造舒适、温馨的参观环境。
总而言之,唤醒“沉睡”的思政馆,需要我们从内容、形式、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创新设计。通过“故事化”叙事让思想有温度,通过“科技赋能”让体验有深度,通过“互动社群”让教育有广度,才能真正激活思政馆的育人功能,使其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锤炼品德修为、提升综合素养的“精神加油站”和“成长助推器”,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。
聚桥文化,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!
校园文化建设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机构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