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思政教育馆设计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的当下,聚桥文创设计的广州工商学院思政教育馆却以独特的岭南文化基因、沉浸式体验设计、智慧化互动手段和情感化叙事逻辑,迅速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地标。这座展馆究竟凭借何种魅力,让红色教育真正“活”起来,成为师生乃至社会公众争相打卡的精神家园?
一、岭南文化赋能:让红色故事“接地气”
传统思政教育馆常陷入“千馆一面”的困境,而广州工商学院思政教育馆的突破,首先在于将红色教育与岭南文化深度融合,打造出“有根有魂”的在地化表达。
场景复原中的岭南印记:展馆以“红色足迹·岭南回响”为主题,在“大革命风云”“改革开放潮头”等展区,巧妙融入骑楼、趟栊门、西关大屋等岭南建筑元素。
文物展陈中的情感共鸣:展馆突破传统“玻璃柜+说明牌”模式,将岭南特色文物与红色故事结合。
艺术表达中的地域风情:展馆邀请岭南非遗传承人创作主题作品,如广绣《红色足迹》、榄雕《长征组雕》,让传统工艺成为红色叙事的载体。在“青年担当”展区,更以岭南水乡为背景,用剪纸艺术呈现当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的故事,实现“红色基因”与“岭南文脉”的双向奔赴。
二、沉浸式体验:让历史场景“可走进”
如果说文化基因是展馆的“灵魂”,那么沉浸式体验则是其“血肉”。广州工商学院思政教育馆通过多感官、多维度的场景营造,让参观者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亲历者”。
空间叙事的“动态流动”:展馆打破传统线性布局,采用“时间轴+主题区”的立体叙事结构。参观者从“序厅·星火初燃”的暗色调光影通道进入,象征革命火种的微光在脚下蔓延;穿过“血沃中华”的沉浸式投影区(墙面投射广州起义、黄花岗起义等历史场景,配合音效与震动装置);最终抵达“新时代·新使命”的明亮空间,形成从“黑暗”到“光明”的情感升华。
科技赋能的“虚实融合”:展馆引入AR/VR技术,打造“穿越时空”的互动体验。
五感联动的“全息浸润”:设计团队注重调动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重感官。
三、智慧化互动:让学习过程“可参与”
传统思政教育馆常因“单向灌输”导致教育效果弱化,而广州工商学院思政教育馆通过智慧化互动设计,构建起“双向奔赴”的学习生态。
个性化导览的“智能匹配”:展馆开发专属小程序,参观者可提前选择“党员学习”“学生研学”“社会公众”等身份标签,系统自动生成定制化参观路线。例如,党员路线侧重“党史教育”与“党性修养”,学生路线则强化“青年担当”与“实践启示”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精准教育。
互动装置的“寓教于乐”:展馆设置多个趣味互动区。“红色知识闯关”大屏游戏,通过答题解锁历史场景;“精神谱系树”触摸屏,点击不同时期的红色精神(如红船精神、特区精神),弹出图文、视频与案例;“时光邮局”则允许参观者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,表达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承诺,信件将被数字化保存并定期推送。
四、情感共鸣:让红色精神“可传承”
思政教育的核心是触动心灵、引发认同。广州工商学院思政教育馆通过情感化叙事与参与式共创,让红色精神从“展品”变为“信仰”。
师生共创的“青春叙事”:展馆专设“青春·传承”展区,由学生团队参与设计。例如,用漫画形式展现“00后”眼中的革命先烈;用短视频记录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的感悟;更设置“红色故事我来讲”录音棚,鼓励师生录制红色故事音频,成为展馆的“活态展品”。
榜样引领的“身边力量”:展馆打破“高大全”的榜样塑造模式,聚焦“平凡中的伟大”。在“广工商先锋”板块,展示教师党员的科研报国故事、学生志愿者的支教经历、后勤人员的坚守奉献,用“身边人”的“身边事”诠释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。
仪式教育的“沉浸体验”:展馆定期举办“入党宣誓”“红色经典诵读”“思政课现场教学”等仪式活动。在党旗雕塑前,新党员佩戴党徽、举起右拳,背景墙投影出百年党史的壮阔画卷,让仪式感从“形式”升华为“信仰”。
广州工商学院思政教育馆的成功,并非依赖豪华的装修或昂贵的设备,而是回归思政教育的本质——以文化人、以情动人、以行育人。它用岭南文化为红色故事“添味”,用沉浸体验让历史场景“复活”,用智慧互动让学习过程“有趣”,用情感共鸣让红色精神“扎根”。
聚桥文化,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!
校园文化建设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机构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