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校园景观常常被简化为绿化设计,致使其失去学校育人场景的独特性。诚然 35%的绿地率是学校必须达标的重要设计指标要求。然而按照现行通用的设计规则,在集中绿地中有不超过 30%的面积可作为各类硬质空间,因此有不少空间可以被进一步开发为寓教于景的育人空间。在明晰校园景观丰富的教育意蕴的基础上,学校在景观建设中需要遵循人本性、教育性、连贯性和安全性四类原则。
1.景观的人本性
校园景观建设需与学段相匹配,基于学生可能的身心需求和行为活动创设景观。一方面,景观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。根据学段特点,选用合适的色彩、造型与空间尺度,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舒适。另一方面,景观应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,以利于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校园空间,并释放探索天性。因此,景观建设不应停留在“ 只可远观 ” 的层面,而应创设丰富的条件让学生可亲近与想探索。景观应设置在校园中学生易于到达的地方,成为学生可调动多种感官体验的空间。学生在此可接近、可触摸、可游戏,通过交互,使景观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景观的教育性
景观在设计时需融合文化意蕴,且能为学生所感知,成为校园文化、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一方面,景观设计需凸显校史和乡情。学校要充分挖掘历史文脉、办学特色、知名校友和办学成果等积极元素,提炼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、名人故事、重大事件等,使用花园、雕塑、展板、碑记、盆景等多样方式,彰显场所精神,传承地域文化。另一方面,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。要使学生理解景观内涵、引发共鸣,就需要学校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景观,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表现景观(林刚,2013),如此才能让学生建构对于景观教育意蕴的理解。
3.景观的连贯性
连贯性意味着校园各处景观在风格、理念方面较为一致,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。根据理查德·多贝尔的观点,校园景观是 “ 一系列曾遇见的风景,也就是在校区沿途看到的单个景观的组合”。师生目之所及皆为校园景观,尽管校园景观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,但作为同一个主体所有之景观,不应是碎片化的景观大拼盘,而应是富有主线的,其所呈现出的面貌即经由景观所传递的学校精神和育人理念,应富含整体性与有机性。因此,学校在校园景观建设时应注重设计思想的连贯性,通过景观的造型、色彩、内容、意象等方面,强化设计的核心思想主线,使校园景观协调一致,给人以理念一以贯之、有机整体的美感。
4.景观的安全性
安全性是学校空间设计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。一方面,景观需符合消防规范。设计庭院景观时,需注意 “ 有封闭内庭或天井的建筑物,当内庭或天井的短边长度大于24米时,宜设置进入内庭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” 的要求。由于大部分教学楼之间的庭院短边长度大于24米,在此情况下应设置消防车道。另一方面,景观需考虑校园中潜在的危险因素,尽可能通过设计主动预防意外的发生。为防高空坠物,靠近教学楼墙体勒脚的2米范围内宜设置绿化景观,使师生相对远离;为防溺水,靠近湖泊、河流景观的区域需设置围栏、警示语、救生圈等。
聚桥文化,只为提升您的学校文化品牌价值而努力!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