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百年名校原校史馆位于一栋上世纪80年代教学楼的二层,空间狭长、采光不足、展陈陈旧,仅以时间轴罗列文字图片,师生参观意愿低,文化育人功能几近停滞。一场系统性改造,将其蝶变为全校师生引以为傲的“精神客厅”,其全过程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

一、诊断:破除“档案室”思维,重定义空间价值
改造伊始,团队并未急于设计,而是开展深度调研:访谈老校友、发放问卷、观察学生动线。发现核心问题在于——旧馆是“领导来才开”的档案陈列室,而非师生日常可亲近的文化空间。由此确立改造理念:从“展示历史”转向“对话历史”,打造一个可参与、可互动、可传承的沉浸式文化场域。
二、重构:空间叙事与功能复合并举
空间重塑:拆除隔墙,打通三个教室形成开放式主展厅,顶部增设天窗引入自然光,营造明亮通透的氛围。入口处设计“时光隧道”,地面投影百年校门变迁,墙面流动播放老照片,瞬间唤起情感共鸣。
叙事升级:摒弃平铺直叙的时间线,构建“精神传承—学术探索—校园生活—校友荣光”四大主题板块。每个板块以故事化场景呈现:复原上世纪50年代课堂、再现著名教授实验室一角、搭建80年代宿舍生活场景,让历史“活”起来。
功能复合:在展厅后区嵌入“校友记忆角”,配备录音设备与口述史采集终端,鼓励老校友讲述亲身经历;设置“未来信箱”,学生可写下给十年后自己的信;开辟小型多功能厅,用于校史讲座、新生入学教育,实现教育功能常态化。
三、科技赋能:交互体验激活参与感
数字展墙:主墙面采用触控长屏,师生可点击查看不同年代的校园地图、课程表、成绩单,甚至“翻阅”电子版老校刊。
AR增强现实:扫描特定展板,手机即可观看历史影像、聆听老校长讲话原声,或“复活”已故名师进行虚拟对话。
互动装置: “校训拼图”游戏让新生协作完成校训释义;“校友星河”投影墙,当人走近,相关校友事迹自动点亮,增强归属感。
四、共建: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共同创造”
改造全程注重师生参与。举办“我心中的校史馆”设计竞赛,采纳学生提出的“声音走廊”创意——在通道两侧设置按钮,按下即可收听不同年代的校园广播、上课铃声、运动会呐喊。开馆后设立“校史志愿者”岗位,由学生担任讲解员,并定期更新“学生眼中的母校”临时展,确保内容持续鲜活。
五、成效:从“冷清角落”到“文化心脏”
新馆开放后,月均接待量增长8倍,成为新生入学、校友返校、对外交流的必访之地。更重要的是,它真正融入校园生活:课间有学生在“记忆角”听老故事,社团活动借用多功能厅,教师将校史元素融入课程。校史馆不再只是“过去”的纪念馆,更成为连接“现在”与“未来”的精神枢纽。
这一改造案例证明,成功的校史馆更新,绝非简单的装修翻新,而是一次文化定位、空间逻辑与参与机制的系统重构。它启示我们:唯有以人为核心,用叙事唤醒记忆,以科技增强体验,让师生成为共建者,旧馆才能真正焕发新生,成为滋养一代代学子的精神沃土。
聚桥文化,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!
校园文化建设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机构
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