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被赋予全新战略定位的今天,职业院校思政馆建设不再仅仅是“有无”的问题,而是“如何建好、如何用好”的深层命题。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,更是塑造“德技并修”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育人场域。然而,许多职业院校在规划建设思政馆时,往往陷入“照搬本科模式”“重形式轻内涵”“展陈与育人脱节”等误区。要破解这些难题,必须回归设计的本源,直面三个决定项目成败的“灵魂三问”:讲什么内容?如何构建空间?服务谁的需求?
第一问:讲什么内容?——如何体现“职教特色”与“时代精神”?
职业院校思政馆的内容策划,绝不能简单复制普通高校的宏大叙事或理论堆砌。其“灵魂”在于紧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,回答“培养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、怎样培养、为谁培养”的根本问题。
突出“德技并修”的育人导向
内容应打破“思政”与“专业”的壁垒,将工匠精神、劳动精神、职业伦理融入思政教育。通过展示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、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、企业真实的职业道德案例,诠释“技能报国”的深刻内涵,让“劳动最光荣、技能最宝贵、创造最伟大”成为学生的价值共识。
融合“红色基因”与“工匠精神”
挖掘中国工业发展史中的红色资源,如“鞍钢宪法”“两弹一星”中的技术攻关精神,展现革命年代技术工人的奉献与担当。同时,链接新时代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转型中的创新突破,让历史与现实对话,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时代使命感。
扎根“本土产业”与“校本文化”
结合学校所服务的区域产业(如智能制造、现代服务、现代农业等),讲述技术革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展示学校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中的典型案例,让学生看到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,增强职业认同。
第二问:如何构建空间?——如何让思政教育“可感、可触、可参与”?
传统“走廊+展板”的静态模式难以吸引职业院校学生。思政馆的空间设计必须突破“说教”范式,打造一个可沉浸、可互动、可体验的育人空间。
从“观看”到“体验”:构建沉浸式场景
运用VR/AR技术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现场(如“五四运动”中的青年觉醒),或模拟现代工厂中的安全生产、团队协作场景,让学生“身临其境”地感受责任与担当。设置“工匠工坊”实景体验区,让学生动手操作,体会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。
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双向互动”:强化参与感
设计互动答题墙、职业价值观测试、未来职业规划沙盘等装置,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表达。设立“技能之星”荣誉墙与“成长承诺树”,让优秀学生事迹可视化,激励同伴学习。
从“封闭展厅”到“开放平台”:拓展空间功能
思政馆不应只是“参观”的场所,更应是“活动”的中心。预留多功能区,用于主题班会、党团活动、技能分享会、劳模讲座等,使其成为日常思政教育的“活”基地。
第三问:服务谁的需求?——如何真正“以生为本”?
思政馆的最终服务对象是职业院校学生。设计必须深入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、兴趣偏好和成长需求,避免“自说自话”。
理解“Z世代”学生的表达方式
职业院校学生普遍思维活跃、动手能力强、对新技术接受度高。设计应多采用短视频、动漫、游戏化学习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,避免冗长文字与说教口吻。
回应“技能成才”的现实关切
学生最关心“学这个能做什么”“未来有没有发展”。思政馆应清晰展示职业发展路径、典型成功案例、国家政策支持,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成长规划紧密结合,增强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。
激发“主人翁”意识
鼓励学生参与思政馆的内容征集、展品设计、讲解服务,甚至设立“学生策展人”项目。让学生成为建设者而非被动接受者,真正实现“我的思政馆,我做主”。
职业院校思政馆的设计,是一场关于“灵魂塑造”的深度对话。唯有持续追问并回答好“内容、空间与受众”这三大核心问题,才能避免“形似神不似”的尴尬,打造出真正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的育人空间。当思政馆的内容紧扣职教脉搏,空间充满互动活力,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时,它才能真正成为点亮青年技能人才理想信念的“精神灯塔”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。
聚桥文化,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!
校园文化建设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机构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